2019-10-15T08:32:39+08:002014-06-10|新聞資訊|

轉載自澳門日報6月9日之報導:

http://www.macaodaily.com/html/2014-06/09/content_909285.htm

    土生土長科學家麥沛然

    時下電腦、手機、數碼相機以至衛星通訊技術,無不追求速度更快、功能更強、耗能更低的集成電路晶片。而在這股科研熱潮中,澳門也能佔一席位。土生土長的年輕科學家麥沛然,其發明四次獲得美國國家專利局認可。他在微電子領域的研究,也數度刷新了世界紀錄。他用汗水與毅力開墾這片“科學綠洲”,其成長和奮鬥的故事,正好也是澳門科技實力進步的印記。

    中學啟蒙愛上科研

    翻開麥沛然的履歷,慈幼出身,保送澳門大學修讀電機與電子工程學士學位課程,畢業後繼續深造、留校任教,一切看似順理成章。但細心想想,九九年他高中畢業時值澳門回歸,○三年大學畢業適逢賭權開放,兩次經歷時代變遷,都沒有動搖他投身科研的決心。回首十五年的歷程,麥沛然的第一句話是“感恩”。中學至大學都受到許多恩師的幫助與啟發,尤其得到中學老師的啟蒙,“老師教得好生動,好有趣,好識啟導學生。”最終令他愛上了工程,更踏上漫長的科研道路。

    大學時,麥沛然在科研上的天賦,早被導師兼副校長、來自葡萄牙的電子電機工程專家馬許願發掘。未及本科畢業,他已在學術期刋上發表多篇論文。畢業後繼續研究“征程”,學校為讓他有更多時間聚焦微電子研究,主動提議讓他“跳級”,減少修讀碩士階段與微電子不相關的科目。結果別人要用五年時間才唸完的碩士和博士課程,他三年已大功告成,成為澳門大學歷史上首名碩博連讀生。

    不眠不休專注研究

    學校能“網開一面”,前提令麥沛然能專注研究。他付出的精力、流過的汗水絕不比任何人少。“情形就好像把豎着的長方形橫着放”,麥沛然用他的工科思維打比方,“時間少了,就需要更高的專注度、更縝密的心思”。那段日子,他不分晝夜的研究,不單過着“學校、屋企兩點一線”的生活;為了省時,更曾“兩日瞓一次”。除了睡覺,其餘時間都幾乎奉獻給實驗室。明知這種生活不健康,首當其衝者是視力,近視由兩百度飆升至五百度。但為爭分奪秒,不落人後,他必須趕在生產晶片的“死線”前,日夜兼程寫好程式。

    如今這種不眠不休的“瘋狂”不再,但耐得住寂寞的性格依然不變。畢業後他留任系中,從研究員到助理教授,再晉升為副教授,這十年光景,他堅持每日早到遲退,以身作則為學生樹立榜樣。面對被指枯燥無味的科學事業,他是如何堅持的呢?“有乜嘢好過以自己嘅興趣作為事業?當你好鍾意自己嘅創作,而創作變成一門事業,仲可以介紹畀學生認識,何樂而不為?”

    彰顯拓荒者的毅力

    十年來,他另一項主要工作,便是與副校長馬許願、教授余成斌,一同建立模擬與混合信號超大規模集成電路國家重點實驗室。由最初“百無”,設計程式也要借助學校的電腦室,到後來親自為實驗室採購和安裝每一台電腦、每一件儀器,過去的點滴,麥沛然還歷歷在目。相比面積三千平方米以上,有數以百計教師及博士生的同類型實驗室,這座全國最小的國家重點實驗室,面積只有二百平方米,師生合共僅卅人,但多年的努力換來斐然成就。在集成電路研究方面已數度刷新微電子奧林匹克(國際固態電路會議,ISSCC)的世界紀錄,並且提出了最先進的無線及數據轉換解決方法。過去四年,能夠站上微電子界最高講壇發表論文的師生,來自這實驗室的就有七人,數量較北京大學、香港科技大學還要多。以其規模及投入之小,產出及成果之豐,堪稱全國第一,當之無愧。

    培育學生添新力量

    “我時常想:地細人少的澳門,可以為國家做甚麼?我認為提供最強的知識和技術,就可讓國家和澳門得到全世界認同。”如今,麥沛然可算得償所願:澳門大學微電子研究團隊,處於學術界和業界的領先水平。其個人名字,在業界幾乎無人不識,不乏欲將其羅致門下者。但他始終不為所動,坦言這與家人及並肩作戰多年的團隊有關。並指出論及科研氣氛、硬件水平,澳門大學絕不亞於國外一流大學。百年一遇的經濟騰飛,讓澳門大學有足夠的空間和資源發展科研,加上研究團隊的努力、堅持,可謂如虎添翼。“澳門‘這碗飯’其實已很香,當然可以更香一些。”他認為,不少澳生擁有靈活頭腦、創意思維,具備從事科研的素養。期望特區政府多層次、多渠道埋下科研種子,增加成功的機會。

    堅持理想不計回報

    回想當年畢業後繼續深造,常被問到:“與月入過萬的同學相比,會否感到蝕底?”麥沛然總以“知識上我沒有蝕底”作回應,且一笑置之。多年過去,他教導的學生,部分已獲美國大型集成電路企業以百萬年薪招徠,足證知識無價。投身科研,是他個人的抉擇。

    在普通家庭長大的他,談及自己申請政府貸學金讀大學的故事,並利用課餘時間做“補習先生”幫補生活費。這位戴着金絲眼鏡、英氣十足的澳門仔,故事本屬平凡,只是他“先問付出,再問回報”的座右銘,造就他非凡的收穫與成就。最年輕的土炮科學家,就是這樣一步一腳印,走向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