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大微型芯片研究再創突破 基因變異檢測時間縮短至7秒
澳門大學最新研究論文榮獲英國皇家化學學會旗下期刊《Lab on a Chip》刊載,該論文提出了一種使用微型芯片將基因變異檢測時間由一小時縮短至 7 秒以內的方法,這是澳大微型芯片研究再一突破。
澳門大學最新研究論文榮獲英國皇家化學學會旗下期刊《Lab on a Chip》刊載,該論文提出了一種使用微型芯片將基因變異檢測時間由一小時縮短至 7 秒以內的方法,這是澳大微型芯片研究再一突破。
澳門大學模擬與混合信號超大規模集成電路國家重點實驗室於1/31-2/4期間出席於美國三藩市舉行之國際電機電子工程師學會(IEEE)第六十三屆國際固態電路峰會(ISSCC)並發表研究成果,本年度澳門大學共有三篇常規論文及三篇海報被會議接納,再次反映澳大近年在大中華區電子領域中之領先地位。
澳門大學科技學院、模擬與混合信號超大規模集成電路國家重點實驗室副主任及澳門新諾普思 (Synopsys)公司總經理余成斌教授獲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Jan Van Spiegel教授兼IEEE固態電路學會主席當選人的提名,以及9名在集成電路學術和工業界全球權威的IEEE院士們推薦,榮膺國際權威工程學組織“電機及電子工程師學會(IEEE)"2016年度院士銜,成為澳門首位接受本土教育,並於澳大及本土與國際性產業界發展專業的IEEE授銜學者。
全國政協副主席、國家科技部部長萬鋼率團參訪澳門大學,獲澳大校董會主席林金城、校長趙偉及副校長(研究)馬許願的熱烈歡迎。雙方就澳大科研發展、教育理念進行會談和交流。萬鋼對澳大的國家重點實驗室、校園學習環境給予高度肯定。
澳門大學模擬與混合信號超大規模集成電路國家重點實驗室助理教授諸嫣、博士研究生陳知行、科技學院電機及電腦工程系余成斌教授和副校長(研究)馬許願教授在奥地利格拉茨舉辦、素有歐洲芯片奧林匹克之稱的歐洲固態電路年會上發表論文,並從二百多篇來自世界各地的優異論文中突圍而出,奪得最佳論文獎。
澳門大學模擬與混合信號超大規模集成電路國家重點實驗室及科技學院博士生李家明在國際電機與電子工程師學會2015年亞洲固態電路研討會上獲得傑出設計獎。
澳門大學一篇刊載於《IEEE 固態電路期刊》的研究論文,於2015年10月期間成為該學術期刊下載次數最高的文章。該論文題目為“用於液晶顯示幕的高性能超小面積的單階放大器",由澳大模擬與混合信號超大規模集成電路國家重點實驗室及科技學院博士畢業生嚴祖樹、澳大麥沛然教授、羅文基博士、副校長(研究)馬許願教授以及澳大榮譽教授Franco Maloberti合著。
澳門大學研究團隊研發的低成本、低耗損的新一代電流質量省電裝置,已應用於澳門水公司大水塘五號水泵馬達的電力系統上,把該水泵原先要為無功用電所支付的電費全部節省。
模擬與混合信號超大規模集成電路國家重點實驗室(下稱「實驗室」)第二次學術委員會會議在澳門大學何賢會議廳舉行,綜合分析了實驗室的情況,並高度肯定實驗室發展方向。學術委員會也對實驗室未來團隊發展及邁向產業化提供了寶貴意見。
澳門大學自2006年起由澳大科技學院電機及電腦工程系黃民聰副教授帶領展開了“低成本及低損耗的新一代電流質量補償器”研究,得到科學技術發展基金、澳大研究委員會支持開展。項目旨在減低輸配電損耗,提升輸配電效率及保護用電設備,達到節能減排目標。澳大模擬與混合信號超大規模集成電路國家重點實驗室助理教授林智聲稱,項目試點測試已至尾聲,相信很快就有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