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電子國家重點實驗室第三次學術會議於澳大舉行
澳門大學模擬與混合信號超大規模集成電路國家重點實驗室第三次學術委員會會議今(11)日在澳大何賢會議廳舉行。學術委員會綜合分析了澳大微電子實驗室的概況,高度肯定實驗室發展方向,並就該實驗室團隊的未來發展及如何邁向產業化提供了寶貴意見。
澳門大學模擬與混合信號超大規模集成電路國家重點實驗室第三次學術委員會會議今(11)日在澳大何賢會議廳舉行。學術委員會綜合分析了澳大微電子實驗室的概況,高度肯定實驗室發展方向,並就該實驗室團隊的未來發展及如何邁向產業化提供了寶貴意見。
澳門大學模擬與混合信號超大規模集成電路國家重點實驗室研究副主任、科技學院電機及電腦工程系教授麥沛然,獲委任為《IEEE固態電路期刊》副編輯。該期刊為電子領域最頂級的科學期刊。麥沛然是唯一一位獲委任該期刊副編輯的中國學者。
澳門大學模擬與混合信號超大規模集成電路國家重點實驗室,與葡萄牙伊比利亞國際納米技術實驗室(International Iberian Nanotechnology Laboratory)簽署合作備忘錄,共同推進雙方科研發展,令雙方在物聯網訊息處理技術及生物醫學儀器的研發更上一層樓。
澳門大學科研又一新突破,澳大模擬與混合信號超大規模集成電路國家重點實驗室的創新芯片設計,在不增加額外硬件的前提下,將手機中的無線充電接收器轉變為無線充電發射器。該研究成果於第65屆國際固態電路研討會(ISSCC,被譽為“芯片奧林匹克”)獲ISSCC 2017菅野卓雄遠東傑出論文獎。
澳門大學模擬與混合信號超大規模集成電路國家重點實驗室師生於2月11至15日在美國三藩市舉行的國際電機電子工程師學會(IEEE)第65屆國際固態電路研討會(ISSCC)發表研究成果。
澳門大學微電子芯片及論文“A Dual-Output SC Converter with Dynamic Power Allocation for Multi-Core Application Processors”提出了一種新穎的、應用於多核微處理器中的雙路輸出開關電容型電源轉換器。該設計通過動態調整雙路共享的電源模塊,有效地減小了芯片面積並提高了功率轉換效率,榮獲第23屆亞太區設計自動化會議(ASP-DAC 2018)大學集成電路設計競賽特別設計獎。
澳門大學科技學院電機及電腦工程系、模擬與混合信號超大規模集成電路國家重點實驗室四名博士生鄭澤峰、于維翰、亓庚湞和彭興強成功通過博士論文答辯。四人的論文研究探討大幅降低耗電量、優化無線通訊電路的生產速度及減少生產成本的方法,獲意大利帕維亞大學和中國華南理工教授組成的評審委員會高度讚賞達到世界級水平。
澳門大學科研團隊又一新突破,利用“數位微流控系統"研製出一種快速、準確且便利的新型檢測工具,能直接檢測危害生命的寄生蟲感染。該工具僅使用常規方法的試劑量十分之一(1-μL),並可於40分鐘內取得檢測結果,大幅減少了試劑和時間消耗;同時,運用自發研究的“DNA探針",徹底免除假陽性結果。該研究獲Nature Publishing Group旗下的國際學術期刊《Scientific Reports》刊登。
澳門大學模擬與混合信號超大規模集成電路國家重點實驗室助理教授林智聲和澳大電機電子工程博士兼本澳資深工程師鄭德信,獲頒2016 IEEE PES分會傑出工程師獎,是本澳首次獲得該獎項,業界認為獎項對本澳從事電力及能源相關的工程師及科研人員走向國際發展有正面作用。
澳門大學中藥質量研究國家重點實驗室和模擬與混合信號超大規模集成電路國家重點實驗室在投入運作6年後,今(6)日分別通過由澳門科學技術發展基金組織的中醫藥及集成電路實驗室專家團隊的第二次評估,肯定澳大在中醫藥、集成電路研究上的國際學術影響力,也高度評價澳大在科研人才的培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