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10-15T19:29:20+08:002017-07-14|新闻信息|

http://www.umac.mo/zh-hant/news-centre/news-and-events/news-and-press-releases/detail/42286/

在澳门土生土长的李家明博士在澳门大学完成电 机及电子工程学士以及电机及电脑工程博士学位,并凭出色的科研成就获聘为澳大濠江学者。今年获邀到哈佛大学担任访问学者,在研究路上加以精进,冀以研究成果贡献世界、回馈澳门社 会及母校的栽培。

大二立志从事科研

李家明博士2012年在澳大获得电机及电子工程学士学位,同时是澳大荣誉学院(HC)的首届毕业生。由于他在研究方面的出色表现,他于本科毕业后直接获澳大录取为博士研究生。

澳大崭新的教学模式对李博士的研究起了很大作用。作为首届HC毕业生,他表示HC所提供的「荣誉生研究经验建立计划」让他及早为以后的研究生涯定下目标和计划。此计划给予HC学生一个跟随所属学院的教授从事研究工作的机会,李家明在里面参与了「模拟与混合信号超大规模集成电路国家重点实验室」的顶尖研究项目,为他在科研路上打下了坚实的知识基础和累积了宝贵的经验。

「在大二时有幸能参与重大研究项目,发现将微电子的技术应用在生物研究上还有很大发展空间,于是决定以此方向发展。那一年可说是我人生的转捩点。虽然研究不时会遇上挫折,更要经常通宵达旦去完成研究项目,但我很享受当中的过程。当你见到自己的研究成果被认同时,那种喜悦是言语无法形容的。」

研究降检测成本时间

李博士现正研究的「先进微流体及集成电路技术的并行核磁共振平台」能大大提升核磁共振实验的操作效率和成效,并广泛应用到生物检测技术,例如用在血液和蛋白质的分析检测,并能大大降低传统生物检测的成本和时间。他解释说:「市面上的检测方法一般需要一些大型的仪器,并且涉及到大量人手和时间,有了这项核磁共振技术后,将仪器的体积大幅缩小,成本从五、六十万澳门元降低到三、四万澳门元。而且不一定在大医院,即使是较偏远或落后地区的小型诊所也能负担得起,希望此技术能普及至世界各地。」

刚巧哈佛大学也正进行一项相似的研究,李博士因而受到哈佛的青睐,获邀于今年下半年到哈佛担任访问学者,为期两年。被问到今次要到世界顶尖的大学做研究会否很紧张,他镇定表示不会紧张,「多年来在澳大的历练和高水平的科研使我保持正面的心态面对这些机会和挑战,唯独要多准备,多看相关研究的文献。」

研究获国际肯定

今年2月,李博士获国际电机电子工程师学会(IEEE)固态电路学会颁发「博士生成就奖」,该奖项颁发给固态电路领域的杰出研究生。他将在其博士论文的基础上完成一本研究书籍,将由国际科学技术界最大出版社Springer出版并于今年发表。

李博士出色的研究能力在本科时已获得业界认同。他本科时的其中一项研究成果在SCI期刊发表,另一篇论文则在2013年亚洲高质量电子设计研讨会上获最佳论文奖。在攻读博士期间,他主力研究用于定点诊断的CMOS核磁共振系统,这是一个新的跨学科研究领域,为通过手提设备对生物目标进行智能侦测提供了可能,研发成果分别获知名期刊《 IEEE固态电路期刊》、《Lab on a Chip》、《Analyst》和IEEE国际固态电路研讨会、IEEE亚洲固态电路研讨会以及国际化学与生命科学之微型系统会议发表。

2015年11月举行的IEEE亚洲固态电路研讨会上,李家明发表了一篇论文,并在学生设计比赛单元展示其作品并获杰出设计奖,之后,他获邀将论文向《IEEE固态电路期刊》特刊投稿。 2016年2月,他在IEEE国际固态电路研讨会(ISSCC)上发表了与帕维亚大学学者共同研发的成果,并获得丝绸之路奖, 该奖项专门颁发给亚洲、澳洲及太平洋地区的杰出学生。此外该成果还获选在会议上进行现场展示,这是首次有来自内地、香港和澳门地区的成果在该会议上获现场展示,相关的论文获选为会议的「技术热点」之一。由于他在会议上的杰出表现,获邀向《IEEE固态电路期刊》全文投稿。

感恩澳大丰富资源

如果校园是大学的「大楼」和基石,那么老师就是大学的「大师」和灵魂所在。李博士在本科时就认识到他的启蒙老师、微电子专家麦沛然教授,「他是我的良师益友,一直引导着我的成长,他对研究的那份专注和热诚也一直感染着我。另外我很欣赏他会与学生一起去解决问题,即使牺牲很多休息时间也在所不计。」

澳大在科研和学术研究上也投入了丰富的资源,对投身研究的学生给予了巨大的支持。李博士表示,「在读博士期间并没有做过任何全职或兼职工作。有澳大的研究资助和奖学金令我能够专注于研究工作。」他补充,澳大予以每位从事学术研究学生一份大致相当于全职收入之资助,因此他不用担心经济上的压力。

澳大科研大楼为从事研究的师生们提供了完善和高水准的硬件设备。在软件上,澳大亦设立了濠江学者计划,鼓励并培养本地有潜质的年轻学者从事学术研究和科研工作,给予资助以支持他们发展学术事业。李博士也是因为得到了计划的支持才得以前往哈佛。他说:「在哈佛完成研究工作后希望回澳大从事教职。始终我在澳门出生、长大,家人朋友都在澳门。我希望将来能够发表更多出色的论文,在研究上有更好的成果,以报答澳大对我一直以来的悉心栽培。」